[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][文化艺术]七台河市广播电视局王修彬事迹
忘我工作,余热生辉现精神。退休十三年来,王修彬几乎天天在写,节假日、生日都不例外。在撰写《七台河共产党人》一书的一篇大稿时,正赶上2010年国庆中秋双节,家人劝他休一休,可他经过衡量,觉得还是不能耽误,于是又一头扎到编辑部,埋头撰稿中,七天七夜过去,3万字大稿完成。十三年中,他的办公地点变换五次,老市政府、老日报社、质量监督局、市科协办公楼和市党政中心,这五个楼门卫的一致评价是,每天来的最早,走的最晚,常年不休节假日,坚持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就是他。
2003年冬,在日报社老楼编纂的《七台河年鉴》2002-2003出版在即,就在编纂的最关健时刻,办公楼却因故断热。怎么办,是停下来还是继续,王修彬选择了后者。他从家里拿来一个电热器,但室内温度仍在零下,编纂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继续着,手冻僵,就烤一烤,脚冻疼了,就起来跺一跺……,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,直到把年鉴编完,他们吃苦耐劳、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楼内所有的人。2013年,在编纂《七台河旅游天地》时,因思考全书整体架构,他达到入迷忘我的程度,以至下楼时一脚踏空,脚踝严重崴伤,不能走路,但他考虑到编辑部的同志都在等他布置工作,他让恰逢此时路过的孙女和同学把他架到办公室,半躺在长条椅上给编辑们布置工作。同志们感动地说“王主编真是一个钢铁战士啊!”
作风过硬,锲而不舍求史实。由于历史原因,七台河历史资料缺失较多,很多照片遗失在民间,只有将这些收集上来,才会使七台河的历史尽好的复原。为此,十三年中,他走遍全市厂矿和乡镇村屯,去过100多位本地生长的老人家中采访、征集,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,并陆续编于书中。在编写《辉煌历程》时,修建勃七铁路是重要一章,因为这是全国第一条民建铁路。但在七台河和勃利县却没有一张这方面的照片。为弥补这一缺失,他找到原筑路总指挥毕福山的调入单位佳木斯工会,答复此人己去世,又找到其儿子的单位,告之人也已去世,王修彬又历经艰辛,找到毕福山儿媳的电话并得到协助,才将毕福山珍藏的有关照片找到,将这一史实补全。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,在编纂《七台河人物大典》时,需要找齐历届全市省级以上劳模照片和资料,编写《七台河共产党人》时,需要找齐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照片和资料,编写《七台河档案百年春秋》时,需要寻找大量民国、伪满州国和七台河抗联的历史照片,需要找市县历届主要领导、英雄烈士以及考入北大清华学子的照片和资料……,很多当事人己辞世,需找他们的后人,但有的己移居外省,甚至国外。为了文献的完整性,他借助通讯和网络,十几次,几十次地进行联络,直到落实为止。十三年中,经他找来的资料有数百件,填补了七台河这方面的历史空白。业内人士一致认为:“王修彬是七台河历史文献的集大成者,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”。
老当益壮,不遗余力传承历史、传递正能量。王修彬编纂历史文献,自然要采访当事人,而这些人均年事己高,有的采访完书还没印出来,人便辞世了;有的把印好的书送到当事人时,行将就木的当事人看到后,满意地闭上眼睛……,他们讲述的历史成为他们留在这个世界的遗言。十三部文献不仅填补了七台河历史空白,而且对七台河历史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他编写的《走进七台河》成为七台河老干部对中小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讲座提纲,也是七台河很多学校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主要教材。编写的《辉煌历程》中的很多内容被选进七台河观光塔里的煤炭馆中。编纂的《七台河档案百年春秋》有关伪满洲国日寇血腥统治七台河和东北抗联烈士的照片和资料,成为了七台河烈士馆的主体内容……,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,十三部文献对七台河转型发展,对七台河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。
除编纂十三部文献外,王修彬还认真学习各个历史阶段党的重要文献,积极参与市委,市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,为党的事业传递正能量。十几年来,他为市委老干部局、市住建局等四十多家单位创作文艺作品和撰写经验材料,受到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。2014年,市政府组织“我为七台河转型发展建言献策”活动,他积极参与,撰写的《关于珍视革命遗产》一文,获得优秀建议奖,受到市政府的表彰;2013年,参加七台河市委关于“观光塔铭文”征文活动,他撰写的“观光塔记”一举夺冠,并付诸石刻,成七台河市第一篇刻在石面上的文章,不仅永久地流传下去,而且对宣传七台河将起到重要作用。2003年,他与退休干部于政合写的《大山情》歌曲,不仅获得中央电视台的铜牌,而且获得黑龙江省文艺最高奖——黑龙江精品工程奖;2010年,他创作的《这就是中国》、《梦圆》在中央电视台第五届“感动中国”歌词大赛中同时获得一等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