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][体育人才]省体育局刘海云事迹
一、开拓体育竞赛市场,创造“黑龙江现象”
刘海云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,他利用多年干体育工作的经验,多次走访国家体育总局排球、篮球管理中心等,宣传黑龙江省举办赛事的有利条件,争取举办更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。为承办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,他又多次走访有关高校,力求发挥高校丰富的有形、无形资产以及人才资源的优势,穿线搭桥。这样,从2001年至2006年的6年间,刘海云与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密切配合,按照体育市场的规则,本着互利双赢的方针,使我省高校签订了14项承办国际赛事的协议。每承办1次国际体育比赛,他都身体力行,坐阵高校,少则1个多月,多则3个多月,从总体策划到具体组织,从筹备到赛会实施,从招商安排到合同签订,从编写赛会秩序册到组织人员培训,既是指导者又是工作人员,亲力亲为,使赛会组织工作严谨有序地进行,圆满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,受到了承办单位、主管部门及参赛国家运动员、教练员的一致好评。6年间,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、黑龙江大学、哈尔滨师范大学、哈尔滨理工大学、哈尔滨商业大学等5所大学,成功举办了2次世界女排大奖赛(哈尔滨站),3次世界女排精英赛等14次男女篮、男女排国际赛事。如此多的高水平国际赛事连续多年在我省举办,尤其是由高校承办,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,被誉为“黑龙江现象”。为此《黑龙江日报》曾作了1个整版的综述。这些赛事的举办,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,也以体育为载体,提升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品位,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。同时还为观众欣赏高水平体育赛事创造了条件,也使中国篮球、排球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。时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、中国男篮主教练蒋兴权都说:“哈尔滨是宝地”。
二、发挥智囊作用,完成大冬会集资任务
2006年6月,应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组委会的邀请,刘海云同志出任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顾问。至2009年2月大冬会圆满结束,在近3年时间里,他积极配合部长,带领30多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。他利用多年从事体育工作的经验,尤其是组织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赛事筹资的经验,充分发挥智囊作用。首先进行总体策划,编写筹集资金总体方案及宣传手册;其次率先提出拍卖部分小型汽车专用号牌这一社会公共资源的建议,经论证形成方案并被采纳,成为筹集资金的重点项目;三是边教边带边干,大多数工作人员不了解筹资业务,他在工作实践中,一步一步地教,一步一步地带,如体育赛会特殊产品的开发、大冬会票务工作取得好的收益,都是他和工作人员一起运作的结果。3年来的艰苦工作,市场开发部共筹资4亿多元,其中现金近2亿元,圆满完成了省政府和大冬会组委会下达的筹资任务。大冬会结束后,刘海云同志荣获了大冬会组委会颁发的“突出贡献奖”殊荣。
三、围绕体育工作,关心青少年运动员成长
2009年4月,省体育局党组按照上级要求,成立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,刘海云担任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。在组织关工委日常工作中,他充分发扬“忠诚敬业、关爱后代、务实创新、无私奉献”的五老精神,确立了“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、突出特色、开展活动”的工作指导思想,积极推动局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开展。
一是传递正能量,利用本战线的人和事对运动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。2010年,在省体育局党组的支持下,局关工委编纂了《争辉》一书,纪录了2006年到2010年4年间我省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事迹。由关工委编书并出版,在我省省直机关关工委中是首创。《争辉》出版后,局关工委在全系统开展了“读一本书、写一篇心得、开展一次演讲、搞一次征文比赛”活动,让年轻运动员对照先进找差距,潜移默化的感染、教育青少年运动员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省直关工委在省体育局召开现场会,推广省体育局关工委的工作经验。2014年,局关工委又组织编纂出版了《争辉(二)》一书,组织运动员开展了读书活动,将个人的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。
二是进行感恩系列教育。近4年,省体育局关工委先后进行了“感恩党的造福情”、“感恩父母养育情”、“感恩教练(老师)教诲情”、“感恩队友帮助情”主题活动。刘海云同志为运动员作了“感恩党的造福情”、“感恩父母养育情”主题报告。其中,《感恩父母养育情是青少年的必修课》一文刊登在省关工委刊物《双阳红》上,并在省关工委论文报告会上作了大会交流。
三是建立3所家长学校。刘海云同志先后2次在家长学校作了“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家长”的讲座,倡导家长提升个人修养,重视家庭教育,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。
四是关心弱势群体。在刘海云同志的呼吁下,得到局党组的支持,4年来,在省体育局彩票管理中心的帮助下,资助生活困难的运动员和学生400人次,资助金额35万元。
四、无私奉献,热心为小区业主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