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][文化艺术]深耕在黑土地上的老黄牛 ——黑龙江省安达市退休干部张作山事迹
张作山,1944年出生,1964年参加工作,1992年入党,2004年光荣退休。退休后,他又以志愿者的身份活跃在安达的城市乡村,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生活。退休15年来,他共摄制电视专题片780多部,为上级台提供新闻片、专题片256部。其中,在绥化电视台获奖电视片12部,在省广播电视台获奖6部。
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
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,张作山退休不褪色、离岗不离党,毅然做起了一名新闻志愿者,以满腔的热忱积极参与广播电视摄制工作。
15年来,他用镜头详实记录了家乡的洪涝灾害,3次同水利专家航拍了安达水域流向,以及水库、泡沼、引渠、排干等水利基础设施状况,为安达市的防洪排涝提供了宝贵的影视资料。
15年来,他与省市畜牧兽医专家合作,摄制了对全省奶牛、肉牛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《奶牛标准化饲养》《肉牛育肥技术》《奶公牛快速育肥技术》《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》等专题片和科教片。这些专题片已被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发行和收藏。
安达市是国家水利部、省水利厅“节水增粮”行动的典型示范区。为了加大宣传、推广力度,张作山从2010年开始,连续三年参与策划了中央电视台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新华社、人民日报等国家八大新闻媒体对安达市“节水增粮”行动的集中采访报道。2012年至2013年,他还受水利部农水司的邀请,深入到新疆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等省,拍摄“节水增粮”示范专题片3部。这3部专题片已被国家水利部收藏。
2005年,是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。省委宣传部、省电视台组织摄制一部揭露日本关东军731细菌部队滔天罪行的专题片。由于安达市有日本731细菌部队遗址,张作山因此受邀参加这项工作。他抓住这一时机,从不同角度专访了13名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关东军,还原再现了那段血腥、屈辱历史的真相。之后,省电视台以他所作的专访内容为主要题材,制作了长达100分钟的专题片——《不灭的记忆》。专题片播放后,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,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片在全国发行,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。
老当益壮 不畏寒暑
张作山坚持干到老、学到老,创新运用记录片拍摄手法。采用这种手法摄制时间长、工作量大,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,但他不服老、不怕累。安达市的风力发电、光伏发电、松科二井、中俄输汽管线、节水工程建设、明沈公路建设、哈大齐客专高铁建设等都是跨年度的大工程。他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,不管黑天还是白天,每项工程的节点都要跟踪拍摄。
由于哈齐客专高铁通过安达站,安达火车站站房需要扩建,站内始建于1901年的俄式小二楼、俄式行李房两座保护性建筑,都需要进行整体迁移。迁移过程采用冬季冰面平移技术,这在国内建筑物移位中为首次采用。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时刻,从2013年1月14日开始,张作山就冒着零下20多度的低温日夜跟踪拍摄。经过21个日日夜夜,2月4日下午14时26分,迁移工程顺利完成,开创了安达整体楼盘迁移的先河,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在此期间,他还积极联系沟通,得到了中央和省级各大媒体的关注,对迁移工作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。央视新闻频道在2013年2月3日、2月4日下午,通过卫星进行了两次现场直播,而且转播的背景素材也都是张作山跟踪21天拍摄的现场内容。
热心慈善 扶贫济弱
张作山不但是新闻志愿者,同时也是一位慈善志愿者。退休后,他先后帮助5名特困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业。2010年,在安达市企业家曹喜成的葬礼上,他看到一对母子躲在角落里哭泣。经过了解,得知这对母子是曹老先生生前帮扶的贫困户,此次前来与曹老先生作最后一别。孩子名叫邵杰,从小学到中学,一直到考入了国家重点院校—哈尔滨工业大学,始终都是曹老先生资助。曹老先生的病故,无疑中断了孩子读书资金的来源。他了解这一情况后,第二天就联系安达市民政局和慈善会,帮助解决燃眉之急。第三天,他又争取到了省路桥公司第二工程处领导的支持,接下了曹老先生的接力棒。2014年,邵杰圆满完成学业,被广东核电集团择优录用,现在已成为集团的骨干。
2008年,张作山在安达市万宝山镇认识了一家特困户。这家有三口人,孩子叫朗友,和80多岁的姥姥和残疾的舅舅一起生活。朗友在东北农业大学大一读书,由于家庭生活困难,已到了辍学边缘。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立即与私营企业——大鹏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联系。这家企业的经理董景鹏也是一位慈善志愿者,他一口答应要帮这个忙,并一直资助朗友完成了大学、研究生学业。现在朗友已在国家机关工作。
张作山同志虽然已经75岁高龄,但是他依然精力充沛、干劲不减,一直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安达经济社会的发展,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。2015年,黑龙江省记者协会授予他“终身贡献奖”;2016年,安达市委授予他“特殊贡献奖”;2018年,安达市委授予他“特别贡献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