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][科技]始终不忘公安工作的初心 ——黑龙江省公安厅退休干部崔道植事迹
崔道植,男,1934年6月出生,中共党员,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,1955年5月由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,曾任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处长、刑事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,高级工程师,1994年退休。崔道植是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、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曾获得全国公安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,被评为全省有突出贡献的公安科技专家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省公安保卫战线最具影响力英雄模范人物。
崔道植同志参加工作以来,忠诚履职、担当作为,献身公安事业。特别是退休25年来,退而不休,85岁高龄仍然为公安事业奋斗,成功研发国内领先刑侦系统,参与破获多起全省、全国有重大影响大要案,被誉为龙江公安战线“瑰宝”、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“定海神针”。2019年5月,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对崔道植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,新华社、中国新闻社、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、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,对崔道植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专门采访报道。
一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。崔道植同志从警39年、退休25年来,时刻不忘党的培养,始终牢记共产党员初心和人民警察使命,把全部精力倾注公安事业,85岁高龄仍然忘我工作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人民公安为人民”铿锵誓言,以64年无悔坚守彰显对党的绝对忠诚。转业参加公安工作后,一头扎进公安刑事技术研究实践,从一名“新兵”成长为全国枪弹痕迹鉴定专家、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,用精湛的刑事勘验技术,透视犯罪,打击罪恶,保护人民,回报着党和人民的恩情。
二、勤勉敬业、精益求精,是公安刑事技术的“大工匠”。
崔道植同志几十年如一日,始终潜心研究公安刑事技术,撰写《枪弹底座痕迹拍照规范》等系列论文,全部入选公安部专业教材,并在国际刑警年会发表。同时,他相继完成手印、足迹、枪弹痕迹等科研课题,研发现场痕迹物证图像处理系统、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等国内领先的刑事侦查软件,首创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技术,开创指甲痕同一认定、牙痕同一认定。尤其是他从警至今,检验鉴定痕迹物证超过7000件,经他亲自办理的重特大案件中的痕迹或疑难痕迹检验鉴定1200余起,无一错案。他练就“看痕知枪”“观弹识人”以及辨别纤细弹道痕迹的绝技,为甘肃白银系列强奸残害女性案,1997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、白宝山袭军袭警案等全国大案要案成功告破作出重要贡献,被誉为中国的“福尔摩斯”。
三、一心为公、坚守岗位,是无私奉献的“老黄牛”。崔道植同志以“人生价值在于奉献”为座右铭。在岗时,工作通宵达旦,很少顾及家庭。退休后,他一心扑在工作上,根本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年龄。62岁时,他为了研究膛线痕迹提取技术,先后访问国内7所高等学府和3所精密仪器研究所,跑遍国内三大铝厂和铝箔片厂,亲自到4个机械加工厂制作模具。最终,自主发明了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技术,在全国13个省市39家单位推广应用;83岁时,连续加班三昼夜,完成我省命案积案指纹比对专项会战中70多起疑难命案现场指纹比对任务,许多积案在他标注提示下成功告破;84岁时,他接到公安部邀请,为深圳一起疑难案件作鉴定。就在接受任务当天,他的背包带突然断裂,一个铁卡子弹射到左眼,造成一个L型伤口。他忍痛带伤工作三天三夜,硬是挺着做完鉴定才诊治,伤口缝了4针。
四、清正廉洁、淡薄名利,是严于律己的典范。崔道植同志清廉为官、清正做人、清白做事。担任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处长期间,不讲排场、不谋私利,不坐专车,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。被聘为全国首批刑侦专家后,为给国家节省经费,不管路途有多远、也不管自己年纪有多大,到现场办案,他能坐火车,绝不坐飞机;能挤公交、地铁,绝不让人派车接送。他的三个儿子都子承父业,成为优秀的人民警察。各级领导慰问和请他鉴定时,他也从未替儿子提过任何请求,总是对领导说:“你们要严格要求他们,要对他们管得严一些,他们才会有进步。”2006年,他荣获全国公安科技突出贡献奖,把40万奖金全部用于实验室建设,以致儿子想要换房,却一分钱也拿不出来。
崔道植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“对党忠诚、服务人员、执法公正、纪律严明”的总要求,诠释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担当尽责、牢记使命、担当尽责、拼搏奉献的高尚情怀,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楷模。